內鏡消毒質量監測的目的是大限度地發現可能存在的危險。按照《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》(WS507-2016)要求,消毒內鏡應每季度進行生物學監測,監測采用輪換抽檢的方式,每次按25%的比例抽檢,監測方法應遵循GB15982的規定,消毒合格標準為菌落總數≤20 CFU/件,且不能檢出致病菌。不同的采樣方法有其特點,傳統采樣法操作簡便、不需要特殊的設備,但陽性率較低,在新規范中已經被濾膜法所取代。濾膜法采樣敏感性高,但成本貴、需要專用采樣設備。在此,我們再次給大家說說消毒后內鏡的“濾膜法”采樣。
規范怎么說?
按照我國《醫院消毒衛生標準》(GB 15982-2012)附錄A 中A.5.3.3的要求,消毒后內鏡的采樣及檢查方法為:
“取清洗消毒后內鏡,采用無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應中和劑的洗脫液,從活檢口注入沖洗內鏡管路,并全量收集(可使用蠕動泵)送檢。將洗脫液充分混勻,取洗脫液1.0mL接種平皿,將冷至40℃~45℃的熔化營養瓊脂培養基每皿傾注15mL~20mL,36℃±1℃恒溫箱培養48h,計數菌落數(CFU/件)。將剩余洗脫液在無菌條件下采用濾膜(0.45μm)過濾濃縮,將濾膜接種于凝固的營養瓊脂平板上(注意不要產生氣泡),置36℃士1℃溫箱培養48h,計數菌落數。
當濾膜法不可計數時,菌落總數(CFU/件)=m(CFU/平板)×50,m為兩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數。
當濾膜法可計數時,菌落總數(CFU/件)=m(CFU/平板)+m1(CFU/濾膜),m為兩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數,m1為濾膜上菌落數。”
什么是濾膜法?
濾膜法是使用真空泵負壓抽濾,在濾杯內的微孔濾膜上下面產生壓差,使濾杯內的洗脫液由于壓差作用通過微孔濾膜,使得微生物被攔截在微孔濾膜上。規范中要求使用孔徑0.45μm(微米)的濾膜,可攔截直徑0.45μm(微米)以上的微生物(絕大多數的直徑大小在0.5μm ~5μm(微米)之間),從而地攔截微生物,更準確地監測消毒內鏡的清洗消毒工作。
濾膜法消毒內鏡檢測要用到什么試劑耗材?
含相應中和劑的洗脫液、藍蓋絲口瓶、真空抽濾裝置、0.45μm(微米)濾膜。
(1)含相應中和劑的洗脫液”是:
醛類消毒劑用甘氨酸濃度為1.0%的洗脫液,其他消毒劑用硫代硫酸鈉濃度為0.3%的洗脫液。
(2)真空抽濾裝置和微生物檢測儀大約長這樣: